工匠實錄-Miss Cube

剛進這學校時,記得我連個螺絲起子都不會拿,走進工廠滿是公主少爺般的驚呼,以為研究所只要坐在電腦前弄出好看的圖面就行,真是天大的誤會。 Roc的出現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我的雙手從一雙平民百姓的手變成懂得去思考、重新演化過的雙手。
05



在Miss Cube之前,已經喪心病狂似的做過近10個1mm誤差內的Cube了,現在想想其實也沒什麼啦。

IMG_8601



Miss Cube有著20*20*20公分準確導角並且誤差0.5mm的傲人身材,5 mm厚度光是切割就很費力,我發現自己的耐性跟歇斯底里是一體兩面,所幸還在我耐性範圍裡。

接著要把細縫補起來,導角不小心磨的太小,只好用補土墊高。此時閉上雙眼檢驗一體成型的觸覺,補土痕跡在這裡不算是一種瑕疵,而是提醒自己在任何小細節也要追求完美。

IMG_9720



先用5cm立方紙板畫上草圖,圖像靈感是野獸派Henri Matisse的作品Dance。我喜歡想像每個單獨事件的連續性,然後..不小心把男友身體給畫了進去,所以人物都很豐腴,被我稱作青春肉體。
IMG_9611
B&W 

原始圖案過度複雜,因為考慮圖地互換或是陰線陽線在畫面構成的重要性,最後簡化了圖型,然後自己用紙板割了版型,方便我轉印圖案。IMG_9660

IMG_9727



接著用類似手動電鑽還附小型磨砂輪那種機器,用可以鑽洞那種鑽頭打洞,目的是破壞要挖空部分的結構強度。(我應該多了解一下專有名詞)
IMG_9738

IMG_9753



有一種表面紋理是菱格紋的金屬鑽頭,可以用來切斷洞與洞之間的連結
,人物倒下周圍盡是粉碎,歷史性的一刻內心不免有點激動。

IMG_9755



鑽頭的紋理選擇由粗到細慢慢細修,一直到完成,過程要非常小心。
IMG_9761
IMG_9783


Miss Cube完成。
未命名--2 


謝謝我的夥伴Multigrinder。
IMG_2868

閱讀張永和-"這不是一支煙斗" 指鹿為馬的必要性

請容我節錄一篇讓我腦袋清醒的文章,更完整在張永和《建築名詞》一書。如何找論文題目,看完這篇相信答案會慢慢浮現,當然這只是對現階段的我而言。

尋找新設計。
懷疑舊有的途徑是否能通往真正的新設計。
於是從"新"開始。


"新"的途徑:一個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
未知可能是我不知道我所不知的東西(客觀條件限制)
或者是我不想知道的東西(自己的偏見帶來的限制)


第一種未知,一方面似乎完全無從找起,另一方面又可通過任何獵取知識開闊眼界的手段來加以改善。第二種未知,可謂"明知不問"。它的形成不僅是由於我的偏見不容我問,更由於我的"偏見"可能是正確的,甚至是絕對正確的。

絕對正確的道理跟事實也可以稱作絕對真理。

絕對真理給人們提供了一套完美的答案,可是正因為絕對真理的完美性
,人們便停止了進一步的探索、思考。思想中止了,新的發現又從何而來?


因此,所面對的真理越正確,對於新途徑的尋找者來說,前途就越渺茫。如果越依賴已知的真理,找到新途徑的機會也就越少。


由於絕對真理這種抑制思想的作用,也可說它越正確,也就越錯誤。
在通往未知的路上,一定要超越絕對真理!


既然要超越,就必須對絕對真理提出疑問,假設其它的可能性。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即是假設真理的不成立。

法國結構主義大師傅科(Michel Foucault)曾經在《詞與物》中提到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作品"這不是一支煙斗"。

img200712100919180


寫實的煙斗圖像下方用法文文字寫著這不是一支煙斗,引發了種種學派推敲這幅畫解讀的可能性,我們的思想決定了所看見的世界,這個問題的思辨始終沒有結束....至於哪個答案是正確的,並不是很有意義,有意義的是看畫的人不由自主的思考文字與圖像的關係,進而思索畫面中的形象與現實物件的關係,最後乃至於畫的本質。如果畫面上的文字是"正確"的,即"這是一支煙斗",人們會認為是理所當然而不去多想。鼓勵人們思考,這正是馬格利特的意圖所在。

透過一個對已知真理否定性思索,可以使我們對某個事物產生進一步的認識。

如果誠心尋求未知,目標無從設起,而漫無目的的,又苦於無法起步。相反的,與真理逆行,既不受現有知識的限制,又有可依循的方向感,也就是對已知事物進行改造變化,製造一定的矛盾,對於這種矛盾加以分析觀察,進而發現隱藏於事物內部的性質。
"變"有助於暴露問題。


一旦人們對事物瞭解太多,便會失去正確清醒的判斷能力。透過對現有條件的改變,可以幫助人們建立對熟悉事物的新觀點。
"變"有助於重新獲得陌生感。



論文

咪一篇論文是一件很硬蕊的任務,不知道有沒有人針對論文作論文
我是說,就像Joho Cage,針對音樂作音樂。

材質、故事總而言之這是產品設計評圖(一)

遊戲規則是這樣的:從每個人的生活經驗發展出一個故事,剛開始我們用短片或是連續照片敘述一個故事,然後再從故事中擷取設計元素,可能是材質、劇情的轉化,最後發展成被賦予故事性或是有文本可循的產品設計。規則是可以被打破的,故事也可能是結構不嚴謹的劇情,暫時不用很嚴苛的標準去看待這件事。


視覺上算是協調的一區,有兩個主題構成:Be Home與工業巴洛克。

IMG_2807 



以下是"Be Home”系列。
用傳統草編材料藺草做成的載體與花器,概念是小時候對於稻田的記憶,底部用Epoxy結合藺草,花器中間是手工玻璃。

IMG_2808 



也是以"Be Home"為主題,小時候拿石頭塗鴉的記憶轉化為造型蠟筆。
 IMG_2797 



花大錢做出質感的作品,概念及個性比較弱,外型是消費者比較容易買單的。
IMG_2809



接下來是"工業巴洛克"系列。
手法是運用非裝飾性元素,主要是台灣常見的工業零件,透過零件重組來表現古典巴洛克風格。這張以太師椅為藍圖的椅子,整體用金屬水管組成,椅墊利用椅子本身的視圖轉為抽象繡花圖案。
IMG_2800 



以中國古典燈飾為意象,用金屬棒作結構,由車子(裁縫機固定線用的)構成燈罩的面。
 IMG_2787 



零件繁多無法細述,這件作品應該用上豐富的想像力,每個零件尺寸上下之間都巧妙契合,像是腳踏車齒輪軸及排水孔...黑色外觀刻意模仿巴洛克風格或是說諷刺台灣崇尚不屬於自己歷史的台式西化,個人覺得周圍的吊飾有點多餘。
IMG_2796



Follow上一個作品概念,用腳踏車齒輪軸以及工業零件組成的薰香爐,外觀上簡潔了許多。
 IMG_2795



個人感覺有點偏題的作品,牛奶傾倒而下在桌面上濺起了水花。首先牛奶瓶比較像水滴,水花濺起來的樣子太過規律,形狀也不夠有機,可惜

  IMG_2798 



小時候如果有用紙折過鳳梨可能會覺得熟悉,最右邊那張凳子就是以折鳳梨的方式組合而成,雖然承載力不是很好,但外觀相當可愛。
IMG_2806 



接下來是"留白"系列。稍微解釋一下,這裡所稱的留白源自於中國字,文字中的留白反映出字的流動(很單純是概念而不是一個故事)。因此被引導成以填滿或是留白的觀點去觀看他們的作品。
燈具的表面類似玻璃纖維的網片,沒開燈時紋理稍嫌粗糙,細密的髮絲光線裡藏著留白。
IMG_2826 


椅子的材質類似棉布條,再用Epoxy將表面硬化塑形。
IMG_2815 



文字在中國文化別具重要性,米缸上貼"滿"字可以象徵豐收、福足。
IMG_2813 



逗號是文章之間的呼吸,生活中的留白是為了重新再出發,用逗號茶磚來提醒自己慢下來休息片刻。
IMG_2811



已經流逝的時間像是未上墨的字帖,以小時為單位的鐘,感覺像是用很淡然的觀點來詮釋時間,我很喜歡的概念。
IMG_2827 



接下來是"Invisible”系列,以盲人的生活假想,創作觸覺為主的產品。
蜂巢紙結構的杯套可以跟上端杯蓋互相固定,握持蠻容易滑動的,但是概念與外型還不錯。
IMG_2791 



不需要解釋就能明白的直覺設計,導盲磚的形式運用在巧拼地毯,解決"看不見"在生活中的問題。
IMG_2793 



角落的桌子在邊緣打了盲人點字的洞,不知道是什麼字(不會是棋手無回大丈夫之類的),如果從桌面的洞所牽引的線能產生特殊紋理,作品應該會更出色。
IMG_2792 



蜂巢紙做的角邊桌與燈,不過...盲人需要燈嗎?
IMG_2794




接下來這系列與咖啡店行為有關,忘記主題了,主要是敘述在咖啡店的人看與被看的關係,作品試圖改變一種觀看的角度。
很少有人會專注觀看垃圾桶裡的東西,如果被我們丟棄的垃圾變成萬花筒般的美麗,垃圾是否將不被嫌惡,很特別的觀點。
IMG_2779



可以360度跟上下旋轉的椅子,坐上去的人無一不笑開懷。不過我覺得有點像食人族的大鍋爐,坐進去還會因為下面很自由的滾輪所以無法脫逃....太壞了。
IMG_2778 



在咖啡店,有時會透過書架的縫隙窺視另一側的世界,會想呈現這樣細節的作者應該是相當敏感又細心的人吧,很可惜沒有透過適合的轉化,變成視覺太過複雜的過度設計。
IMG_2775 



材質、故事總而言之這是產品設計評圖(二)

我想是因為自己也有參與這次評圖,涉入感影響我對每件作品的主觀性,看到最後都有些麻木了,只能被直覺的喜好喚醒。學校慣例上也請了一些業界老頭觀展並發表評論,另外也請了記錄片跟電視編劇,我認為沒有太大意義。把大家人生做的第一個產品放到市場及生產階段去評判,未免過早;用完整劇情作為設計主軸也只是形式,大多數人還是依循自己熟悉的觀察面向去發展產品。

還有一些作品要介紹,這系列是我認為有發展潛力,只是現階段看起來不夠完整。


"游子"系列的作者都是離鄉背景獨自在台北生活,自身便可作為設計的對象。
城市裡隨處可以看到這種網狀鐵窗,裹上這層鐵窗形成建築物的基本防衛,為了美化鐵窗還會有人吊掛盆栽或是風車作為裝飾,於是乎它的基本結構順理成章的被延伸成各種功能。像是這個衣架,或是衣架的衣架
,總覺得材質上可以更溫柔一點。

IMG_2771


或是盆栽架。將原本的物盡其用變得更美麗。
IMG_2772


改變型態並結合現成物。不過現成物的挑選沒有精確傳達某種文化性或是概念性的協調或衝突,如果是板凳是白色或者換成有文化記憶的傳統板凳,作品會更有張力。
IMG_2770


底部可置物的椅子並不是新鮮事,特別在材料處理方法。
IMG_2767


利用木板裁切溝槽的方式讓整片板材得以彎曲,剖面類似瓦楞紙,這個爆點讓我驚奇不已。
IMG_2769 


PU泡棉做的,概念我忘了。
IMG_2766



然後是"塗鴉"系列,以街頭塗鴉為靈感所延伸的作品兩件。
一件簡單易懂的作品,造型上沒有太大驚奇。將隨手塗鴉的2D軌跡轉化成3D,材質是不鏽鋼,應該是先用水刀才切2D造型,然後透過類似金屬彎管的技術形成3D,我會這麼猜測是因為前面鐵窗那個作品是手工彎的...不鏽鋼自己彎會太離譜吧!
IMG_2753


這張椅子是以噴漆滴落的狀態作為造型的模擬,內部有基本結構後用橡膠線在外圍纏繞,形成很具存在感的外形。
IMG_2751


下面這個系列是"待轉區",馬路上的待轉區為起點,以機車構件設計騎士用品及家具。
這次評圖整體風格較一致也十分貼近主題的系列,雖然工設能涉足的領域很廣泛,但時尚這件事還是交給專業比較好。
IMG_2762


這是運用機車內胎皮、椅墊滾邊、輪胎充氣孔等物件製作而成,由螺帽銜接的背帶是比較特別的地方,背起也許有點重量,視覺上有達到效果

IMG_2755



辭窮只會用巴洛克來形容非功能性的裝飾,不對稱的椅腳應該是要將正統的巴洛克與機車零件偽造的巴洛克作對比。
IMG_2756



椅背造型類似摩托車龍頭跟擋風板,另外加上可愛的時速錶。
IMG_2848 
IMG_2849



後背包。內胎皮跟塑膠皮以二下一上的方式編織。
IMG_2851



接下來有點懶得弄清楚是什麼系列了。
透過光影產生杯子裏還有酒的錯視,這個設計體貼不勝酒力的人,適應各種應酬場合。
IMG_2805


布蘭琪小姐的親戚,這個作品總會提醒我助人為快樂之本。
IMG_2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