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張永和-"這不是一支煙斗" 指鹿為馬的必要性

請容我節錄一篇讓我腦袋清醒的文章,更完整在張永和《建築名詞》一書。如何找論文題目,看完這篇相信答案會慢慢浮現,當然這只是對現階段的我而言。

尋找新設計。
懷疑舊有的途徑是否能通往真正的新設計。
於是從"新"開始。


"新"的途徑:一個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
未知可能是我不知道我所不知的東西(客觀條件限制)
或者是我不想知道的東西(自己的偏見帶來的限制)


第一種未知,一方面似乎完全無從找起,另一方面又可通過任何獵取知識開闊眼界的手段來加以改善。第二種未知,可謂"明知不問"。它的形成不僅是由於我的偏見不容我問,更由於我的"偏見"可能是正確的,甚至是絕對正確的。

絕對正確的道理跟事實也可以稱作絕對真理。

絕對真理給人們提供了一套完美的答案,可是正因為絕對真理的完美性
,人們便停止了進一步的探索、思考。思想中止了,新的發現又從何而來?


因此,所面對的真理越正確,對於新途徑的尋找者來說,前途就越渺茫。如果越依賴已知的真理,找到新途徑的機會也就越少。


由於絕對真理這種抑制思想的作用,也可說它越正確,也就越錯誤。
在通往未知的路上,一定要超越絕對真理!


既然要超越,就必須對絕對真理提出疑問,假設其它的可能性。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即是假設真理的不成立。

法國結構主義大師傅科(Michel Foucault)曾經在《詞與物》中提到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作品"這不是一支煙斗"。

img200712100919180


寫實的煙斗圖像下方用法文文字寫著這不是一支煙斗,引發了種種學派推敲這幅畫解讀的可能性,我們的思想決定了所看見的世界,這個問題的思辨始終沒有結束....至於哪個答案是正確的,並不是很有意義,有意義的是看畫的人不由自主的思考文字與圖像的關係,進而思索畫面中的形象與現實物件的關係,最後乃至於畫的本質。如果畫面上的文字是"正確"的,即"這是一支煙斗",人們會認為是理所當然而不去多想。鼓勵人們思考,這正是馬格利特的意圖所在。

透過一個對已知真理否定性思索,可以使我們對某個事物產生進一步的認識。

如果誠心尋求未知,目標無從設起,而漫無目的的,又苦於無法起步。相反的,與真理逆行,既不受現有知識的限制,又有可依循的方向感,也就是對已知事物進行改造變化,製造一定的矛盾,對於這種矛盾加以分析觀察,進而發現隱藏於事物內部的性質。
"變"有助於暴露問題。


一旦人們對事物瞭解太多,便會失去正確清醒的判斷能力。透過對現有條件的改變,可以幫助人們建立對熟悉事物的新觀點。
"變"有助於重新獲得陌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