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洹 善哉善哉

張洹(Zhang Huan)的作品是囁人的聳動的,他從異地生活反觀自身,用一種外顯極端的方式表達內心隱微脆弱的存在感,作品形式包括雕塑、裝置、繪畫及行為藝術等等。


行為藝術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藝術。行為藝術必須包含以下四項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時間,地點,行為藝術者的身體,以及與觀眾的交流。


行為藝術強調與社會的聯繫,表現形式常常令人費解,意圖以行為的煽動性來產生影響力,事件本身並不符合人性常態,像是在美術館門前大便、把自己的護照吃掉、一年內不進入有屋簷的地方或是把自己關在籠子裡一年、把自己跟另外一個人綁在一起時間一年,甚至還有更變態的把生殖器官套在寶特瓶裡看A片...這些行為的背後緊緊扣著強大或空虛的意念,某些程度上是一種人為的制約,同時可能喚醒或讓人心生畏懼。


張洹早期代表作,以12方米的北京公廁作為表演場域,將全身塗滿魚油跟蜂蜜,全裸靜坐一個小時,讓蒼蠅佈滿身體,然後再到戶外化糞池清洗。隱喻條件同樣惡劣的藝術與社會環境,藝術家遊走於這兩種空間,同樣需要強大的意志力。

(十二方米,1994) 
十二平方米2


周圍的狗群不停吠叫,象徵藝術家初抵紐約時,當地對於異文化的好奇
,赤裸躺在冰塊上,試圖用自身的能力去化解陌生的疏離。

(朝聖-紐約風水,1998)

朝拜-紐約風水
 

牛肉打造的健美先生走在紐約街頭,沿途分送路人白鴿,有人認為這是在抨擊美伊戰爭,叫美國將和平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或是諷刺藝術家向現實低頭,將自己像鮮肉一樣賣到市場。
(我在紐約,2002)
我的紐約2


雇用40名北京工人依序入水,藝術家試圖用自己的身體,對世界產生雖小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個人還蠻喜歡這個作品。
(為魚塘增加水位,1997)
為魚塘增高水位


體現人類的微不足道。
(為無名山增高一米,1995)
為無名山增高一米


媒材是寺廟的香灰,以歷史照片為題材,創造出這一系列神乎其技的作品。

(香灰畫系列-春雨,2008)
香灰畫系列-春雨


以牛皮拼接而成的大型雕塑,刻意用"最難看的辦法"來處裡材料跟造型
,龐大的身軀與軟弱的姿態形成視覺上的衝突。

(巨人1號,2008)    巨人1號2


大致這樣,說不出張洹何以重要,但的確有一些東西被留下來了,人類啊無時無刻都活在被制約的世界。



我喜歡老照片

為什麼放這張老照片呢?
某一天,在爵士的櫃檯,羅小姐再三囑咐一定要小心處理這張已經塵封四十餘年的發霉底片,因為這是Nomi手上僅存的20歲記憶。02190702_2

02190702_1

獻給我的母親,Nomi。



The Man Who Wasn’t There(2001,柯恩兄弟)

The man who wasnt there
一直想紀錄關於電影的想法,因為在北京念電影的學長無私借出上百部珍藏片,雖然沒唸成電影系,還是很謝謝他讓我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影迷,但我討厭看好萊塢電影,這是我僅有的底限。



The man who wasnt there04故事從一個理髮院開始,一個冷靜不多話的男人,因為不甘於平凡而觸發了牽引眾人的謀殺案,40年代的復古色調進行著看似荒繆劇的黑色幽默,然而對我而言,這種幽默來自於我們無法預知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
,打破肥皂劇般千篇一律的敘事結構,而且不知何時會收手....這也許是科恩兄弟(Joel Coen & Ethan Coen)的天份。


The man who wasnt there02 

中文片名被翻譯成"不在場的男人"、"綠帽離奇勒索"、"找錯兇手殺錯人"或"隱形特務"都不是我感興趣的片名,不過The Man Who Wasn’t There實在讓人激賞,接下來想繼續追蹤的作品:
Blood Simple(血迷宮)
Fargo(冰血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
Barton Fink(巴頓芬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最佳導演獎)
No Country For Old Man(險路勿近)(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觀察的越多,所得到的就越少...
是在我腦中留下的對白。
貝多芬的悲愴
是這部電影的旋律....
Scarlett Johansson
是一個很美的角色


對於獨立製片電影來說,我很慶幸他們還活著而且繼續創作....
photo 





Gregory Crewdson攝影中的極限

美國當代攝影家Gregory Grewdson (New York, 1962) 以寫實手法製造出電影劇照般的超現實風格,如同好萊塢電影,有些照片的場景陳設在現場完成,因此他的製作團隊像是一批電影劇組,試圖達到攝影的極限並且超越電影的形式。

現場看到他的作品十分驚嘆,畫面中的人物、事件、場景、氛圍都被精細化處理,將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以夢境般、David Lynch般華麗又驚悚的呈現。


Gregory Grewdson撇開主題的命名,只標示拍攝時間,以一種冷調的方式處理畫面中人物的疏離感。

Untitled(the father from Beneath the Roses), Winter 2007
 
Untitled, Winter 2007


空曠的郊區,人物在畫面裡顯得無力且微不足道,利用天黑之前的餘光混雜著人造光源,讓普通場景壟罩著詭譎的氛圍。
Untitled, Summer 2007
Untitled, Summer 2007

093a140b

gregory_crewdson_beneath_the_roses_2005



精神焦慮、恐懼跟慾望是Gregory Grewdson作品常出現的命題。
Untitled, Winter 2007
winter 2007blind_reflection2


Untitled (birth), Winter 2007

4cc46126 


Untitled, 2001

gregory_crewdson_01_05 



Gregory Grewdson曾經替Yo La Tengo拍攝專輯封面"And Then Nothing Turns Itself Inside Out",國外樂團真是講究,不過當時他們已經算天團了。

ylt cover



很喜歡Gregory Grewdson光影層次跟豐富的景深,每幅作品都深具可
讀性,
Alexander Lotersztain有幾張類似風格的產品攝影,但功力稍有不及。
plantation collection2


plantation collection


Gregory Grewdson部分作品最近在
夏可喜當代藝術有展覽。就在伊通公園旁邊,適合散步的小角落,公園不時會有穿著制服的上班族拎著啤酒徒步在其間,帶點中產階級氣味的環境適合放入這個展覽。

寂寞殺死一條狗 冷漠殺死一座城市

已經是第四天了,年紀老邁三五個老人進進出出,連忙收拾店裡的雜物,動作不大,但每一個動作都讓那些雜物散發出濃厚的霉味。其中一個拿著長柄刷不斷來回刷洗著門上的招牌,老舊的招牌就算燈亮起了也只能勉強看得出乾洗這兩個字。店裡空間不大,幾乎踏一進門就能觸碰到登記客人資料的櫃檯,上方掛滿了好幾列厚重的深色大衣,覆蓋著透明袋子一直延伸到未知的房子底部。

警方到達現場的那天,已經是深夜了,當時我們正想去誠品翻書閒晃,一下樓就看見眼前這怵目驚心的景象,黃色警戒條延著洗衣店周圍拉起了警戒線,外頭站了兩名警員,低頭不語,地上放了幾碟紙錢,一個穿著便衣的中年男子手上拿著一碟,隨手抓了幾張,在門前的排水溝上做成堆燒了起來...洗衣店伯伯燒炭自殺了,幾天前,沒有任何人發現。

當時心頭一震,我們一路上都沒有說話。為什麼已經過了那麼多天才被發現,也許因為燒炭,沒味道,鐵門拉起,看不見。平時整條街人來人往熱鬧喧騰,但不見老伯跟任何人往來。家人,年假那幾天曾經看過陌生名貴汽車停在洗衣店前,也許是他的家人也說不定。老伯伯有一條看起來全身是病的雪納瑞,因為常隨地大小便讓鄰居抱怨,後來他只在自家門前蹓狗,就這樣,寂寞殺死一個人跟一條狗。

隔天周圍的店家開始營業了,依舊人來人往,洗衣店的鐵門沒有拉開,沒人知道發生什麼事。晚上樓下的店家例行的把每日廚餘放在門外的排水溝上,就這樣過了一天。

便當好吃的便當

這是替高雄某家便當店設計的包裝圖案,業主沒什麼特別要求,只要市面上常見到那種中國風就行了。我找了很多免費圖庫像是二南堂法帖,思考如果只是一個差不多的圖案,似乎也沒什麼設計的必要。於是開了業主一個玩笑,用了藝術家愛薛爾(M.C. Escher)鳥與魚這張圖片。


主要是諷刺台灣人無意識地大量消費日本化的圖像,最普遍的就是反映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便當,然而我們在使用它的時候並不會特別想了解便當盒上那些圖案有甚麼意涵,試想在餐盤上用繁體中文寫著"真好吃啊"
,如果我們了解那些符號是否會覺得十分荒謬。


其中便當店是真的,菜單是亂打的,請不要真的打電話去訂便當啊!便當店的老闆還說這樣很有中國風呢~
便當包裝


也去也趣藝廊Aki Gallery

 也趣原本是間咖啡店,當他們還在天母的時候,賣咖啡也兼賣國外設計師商品,坪數不大的地下室讓藝術家作展覽。最近一次到也趣時,他們已經搬家好一陣子,位置在民族西路底離城市有一段距離的過渡空間,咖啡不賣了,更單純的成為一間藝廊。


我很喜歡也趣,不只是因為他展示前衛、新潮的藝術品,而是他很有sense,在商言商。老闆不會跟一個設計師強調作品多有內涵,反而以顧客需求的立場,建立一段買賣雙方合諧的商業關係。我不是說贊成藝術商業化或什麼,只是這樣的氣氛讓人感覺自在良好。


也趣之前在天母的時候,地下室那個小空間展覽調性似乎不是很明確,現在多以新媒體藝術為主。新藝術與傳統藝術最大不同是非物質性與可複製性,也就是說它是難以被收藏的,承接觀念藝術所提出的質疑,多了一些反省跟社會性,並且成為當代藝術的主流。


主流跟次主流在時間脈絡流動的順序幾乎是如出一轍,像是未來主義過度氾濫後,破除原有的媒材跟美感原則,產生像達達這樣的藝術運動,轉換新的主流價值,當時未來主義的擁護者並沒有消失,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了。如此推演,當新媒體藝術巔峰期過了,也會產生破除現有原則的新命題。


好像太嚴肅了。記得上次的《新德國當代藝術特展》我們都很喜歡一個作品,藝術家通口明宏把日本傳統圖紋畫在蛾上,製作成精美的標本,一個要價三萬,比起蔡國強的藝術精品,這樣的價格算是可親。
AH_02_LL AH_03_LL
AH_06_LL  AH_01_LL


還有一些運用材質趣味的裝置,像是愛米莉的Wunschtrommel。
AS_Wunschtrommel_LL 
Piece of Life
AS_Labyrinth_LL
Beginning
AS_Beginning_LL 


旅法藝術家周育正的《很辛苦》,他的展覽名稱都很普通,因此特別吸引我,像是《很膚淺》啦《我為人人 人人為我》啦...最近不盯團了改盯藝術家,這個展值得看一點都不辛苦。


樓梯間牆面的錄像打上這排文字,像是觀念藝術家像是Jenny Holzer、Bruce Nauman讓觀眾閱讀文字中的詩意或是隱含的批判。
chou_gallery_LL


這是藝術家小時候第一盒作畫工具,展覽作品的安排像是作一個歷時性的敘事,間接自嘲創作生涯"很辛苦"。
Chou_64CfUSA_LL 

錄像,內容有一些在生活中不自覺被消費的影像片段,不悶,好看。
chou_A_A_2006_LL


《我國》是也是錄像作品,一個背光的神祕身影寫著國籍歸屬感的矛盾,直接而不嚴肅。
chou_Nation_LL 


《我國》的在現圖像。
chou_Representatiff_LL 


構築這一大篇對我來說很辛苦啊,回報這展覽給我荒蕪已久的腦袋所帶來的刺激,藝術投資市場爆增是我始料未及的,就像前陣子大家一陣風靡粉紅貴賓時,我還衷情黃金跟拉拉。具有商業潛力的新銳藝術家被忽然崛起的藝廊大量繁殖,衷心希望這些新銳藝術家不要被台灣的藝術環境所棄養。